大力发展能源新经济 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完美电竞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3-21
 完美电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意味着“应对气候变化”这个世纪命题,不仅将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影响,而且还将带来以可再生能源为能量基础的生态文明替代以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工业文明完美电竞,一个具有绿色繁荣特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新世界由此拉开帷幕。  2023年以来,国际局势持续动荡,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信任赤字日趋严重,安全与

  完美电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意味着“应对气候变化”这个世纪命题,不仅将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影响,而且还将带来以可再生能源为能量基础的生态文明替代以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工业文明完美电竞,一个具有绿色繁荣特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新世界由此拉开帷幕。

  2023年以来,国际局势持续动荡,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信任赤字日趋严重,安全与发展问题愈发突出。与此同时,作为非传统安全的气候问题已由“气候变暖”转化为“气候沸腾”危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达成全球共识,明确要逐步脱离化石能源,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将能源效率提高1倍等。全球进入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的新纪元。

  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看,解决非传统安全的气候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加快新旧能源系统转换,将驱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物理动力由化石能源为主体转为可再生能源为主体。从理论上而言,这是可能的。因为太阳辐射每年赋予地球的能量高达120PW,除去被土地吸收和太阳辐射极弱的极地和副极地以及难以进入的高山、湿地等,其可利用的辐射能量依然是全球化石能源年消耗能量的1000倍以上,完全可以满足人类全部需求。

  在新的温室气体减排约束条件下,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瓶颈是能源问题。中短期来看,我们面临的是如何获得充足而廉价的低碳或零碳能源问题;长期看,则是如何打破能量自由获取的约束问题,以实现可靠的、廉价的、零碳的新能量充分供应。从这个意义而言,人类再次面临两百多年前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期同样的问题,即通过能源革命打破向更高级文明形态跨越的界限。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更高能量密度能量介质与高效能量转换装置。

  从全球范围看,人类尚未发现远高于煤炭完美电竞、石油和天然气能量密度的天然矿藏。短期内,核聚变根本性突破和大规模商用依然不确定。未来清晰的路径,只能通过氢能这样的高能量密度能量介质与氢能转换装置结合的方式实现基本物理动力跨越。因此,过去几年氢能发展作为全球科技竞争热点居高不下完美电竞。但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氢能的特性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于高昂,决定了氢能未来成为主导能源可能性不大。以价格低廉且具有低碳特征的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望在较长历史时期发挥主导作用。这标志着,人类能量的获取将从原有的化石能源采掘加工转变为直接以太阳辐射即时流量获取为特征的能源装备制造业。大量能源基础设施转换及新能源装备大规模应用而诞生的能源新经济,将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新动能之一。

  为了保证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秩序不发生大的波动,新旧能源系统转换过程中,一方面,仍然保持适度化石能源新产能投资规模,实现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另一方面,要加速发展低碳零碳新能源,持续推进零碳电力系统建设完美电竞。按照联合国的估算,205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的投资额高达125万亿美元。从我国的情况来看,2023年,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继续扩大,其中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投资增长约40%,达到8000亿元以上;电网工程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在新能源方面,根据国家能源局相关数据测算,2023年实现风电投资增长33%,光伏发电投资增长60%,核电投资增长约45%;可再生能源装机占世界三分之一完美电竞,并首次超过煤电。光伏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900万辆;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亿千瓦时;新能源包括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合计出口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出口总额5%左右。按照联合国COP28大会的共识,到2030年要实现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3倍,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有望达到10万亿美元左右。以清洁能源大发展为主要特征的能源新经济势不可挡。新能源产业正成为驱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现代化目标的澎湃动能。

  为此,我们建议以能源新经济发展为重要抓手,不断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快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消除非市场性因素的干扰,形成技术不断迭代、高度市场化、竞争有序的新格局;二是,针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贸易,整合国家政治、外交、贸易、科技乃至军事力量等,消除“小院高墙”、“价值观贸易”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国际利益;三是,通过规则设计,建立我国在新能源装备和技术方面的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实现有序的竞争与良性的利润回报;四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关键矿物国家的深度合作,构建低碳/零碳新能源带来的碳排放减少国际普惠机制,逐步形成引领国际应对气候变化集体性力量;五是,逐步建立基于国内全产业链的全球顶尖新能源研发中心、多元投融资体系,以及遍布全球的区域生产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新能源发展的国际障碍。

  (本文作者:李勇,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主任,国合会首席顾问专家组专家,国际能源转型学会会员;刘婷婷,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许景浩,联想(北京)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