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的现完美电竞状十篇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25
 完美电竞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问题成为关系着一个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问题,被整个国际社会所广为关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在石油消耗中,汽车燃油消耗占据了石油消耗的重要比例,也是近年来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但石油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的,其存储量极为有限。据估计,目前所探明的石

  完美电竞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问题成为关系着一个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问题,被整个国际社会所广为关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在石油消耗中,汽车燃油消耗占据了石油消耗的重要比例,也是近年来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但石油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的,其存储量极为有限。据估计,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储量仅能支撑到2050年左右,石油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威胁,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各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解决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该文就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参考。

  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能源问题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虽然发展新能源汽车,包括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是世界各国的长期目标,但短期看来,传统能源汽车依然将会占据主流,因此在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传统能源汽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在节能技术方面,近几年传统能源汽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汽油机、柴油机技术的研究,高效载重汽车及其发动机技术的研究,轿车和轻型车柴油化技术的研究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节能技术也是我国当前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研究的重点。目前,在均质压燃发动机技术、非活塞式内燃机技术、高效传动技术几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效的提高了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水平,此外在用车节油方面也有所研究,如汽车维护保养、机油添加剂等,也对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早在“八五”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持续鼓励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尤其是“863”计划中,更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多个重大项目,有效的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进度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五大类。我国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即传统燃料与电能的混合能源汽车,这类汽车相较于传统能源汽车来说节油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且不需要专门的配套基础设施的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较大的商业化运营前景,如上汽开发的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荣威550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即已经顺利上市,一汽双电机重混合动力轿车和中度混合动力客车也开始投入运行。据统计,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25个试点城市就有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万辆,2013年3月预计示范推广规模达到3.97万辆。而全球范围来看,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700万台,我国大力扶持的纯电动车由于受技术和产业配套的影响,至今销量一直较低,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将会成为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传统能源汽车在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有效的降低了传统能源汽车的能源消耗水平,提高了节能效率。不过从目前看来,我国内燃机技术方面的研究同国际发达水平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柴油机多次喷射技术、废气涡轮增压技术、高压共轨道燃油喷射技术等方面。在高效载重汽车方面,我国目前应用于高效载重汽车的发动机技术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尤其是大功率高效柴油机技术方面,高效载重汽车品种相对较少,缺乏系列化高效载重汽车的研发能力。此外,由于应用于轿车和轻型车的轻型高速柴油机技术研发方面的不足,以及柴油品质方面的问题,我国轿车和轻型车柴油化程度还远远不足。

  新能源汽车是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策略,在传统汽车内燃机技术无法满足石油消耗和碳排放需求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经过数年的努力,全球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从政策等各方面给于扶持,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但当前新能源汽车依然身处推广困难的困撞之中。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依然过高,在我国,既便是政府补贴后的售价同传统汽车相比也依然没有竞争上的优势,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售价往往高于传统燃油车两三倍,而同类型纯电动车售价更高达传统燃油车的三四倍甚至更多。究其原因,与零配件未能实现批量化生产,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等有关。另一方面,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如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提供服务的充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既便是在试点城市也存在布点不均的问题,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服务范围覆盖能力,此外城市用地资源紧张,也影响了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此外,新能源汽车安全性问题还有待解决,如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还存在技术上的缺陷、锂离子电池回收体系还不完善等,另外保障新能源汽车稳定运行的一些关键技术也还未掌握。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能源问题与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被全球各国提到了战略高度。汽车作为重要的传统能源消耗产品,降低汽车的传统能源消耗,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节能与环保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传统能源汽车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提高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与规模化,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范围,不断取代传统能源汽车所占比例。

  [1] 张发龙,陈春菊完美电竞,闫忠孝.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刍议[J].价值工程,2012(23).

  [2] 姜凯.十二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攻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4).

  中国远景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中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7吨,为世界平均数的41.4;人均探明石油储量2.9吨,为世界平均数的11;人均探明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数的4;探明可开发水能资源按人口平均也低于世界人均数。从人均能源消费看,1994年世界平均为1433千克油当量,发达国家为5066千克油当量,中国大约为670千克油当量。1997年中国人均拥有电力装机容量0.21千瓦、人均用电量900kWh,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以来煤炭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占75左右,其他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1957至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1989至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__万吨,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1994年单位G能耗(吨标准煤/千美元)比较,中国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4.2倍。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8。

  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国家的支柱性行业。近几年连续的能源短缺现象使能源行业备受关注,电荒、煤荒、油荒现象引起广泛重视。与此同时,能源各行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生产,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能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了步伐。

  石油是一个基础性能源行业,它对国民经济中42个行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当这些竞争性行业在承受着上游能源价格高企、下游市场过度竞争而产生的“双向利润挤压”的局面时,行业的成本压力终将反向传导。而能源行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煤炭行业,自20__年年初以来,山西焦炭的出口价格已经下降了50左右。而汽车等产业的需求的拐头,使得决策部门开始压力倍增。

  虽然本次汽油价格下调相对于上一次的提价,只有50的幅度,但终究系2年来成品油价格的首次下调。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所说的那样,这次下调油价表明:“国内油价并非只上不下。”同时,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是向市场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信息:极力按照市场价格,反映国际油价的状况。监管机构扮演将趋于更加中立的裁判角色。

  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但产品没有形成系列,质量参差不齐,又缺少必要的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系统,使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信心,产品规范化、系列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势在必行。

  从20__年以来,中国汽车每年的销售量都在百万辆以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私家车。然而,这只是开始。据研究,在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阶段,轿车进入中等收入家庭,千人拥有率在50至200辆之间。而今天,中国汽车的千人拥有率才5.16辆。如此巨大的差距表明,中国的能源业才刚刚迈向人们的生活。

  对中国能源企业来讲,这意味着它们与普通百姓的关系将更加直接。能源企业将不再只是塑料原料、化学原料的提供者,而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从居家的燃气到流动的汽车,能源企业将直接与分散的消费者面对面。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消费者对能源业越来越关注,为什么“能源办”的兴废成为媒体焦点的主要原因。同样是这一时代,同样是基于能源企业与消费者间联系的加强,不同能源企业间的区分变得越发重要。能源企业的品牌概念往往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视和强化。

  本质上讲,掌握上下游,利用技术性优势加大品牌影响,这些是石油巨头们屡试不爽的绝招。危险的是,我们依然在重复发展中国家曾经走过的路:因为通过合资、合作得到了先进技术而自喜,因为我们还控制着绝对多的加油站、油田、管道而对国外巨头的种种行为不以为意。事实上,江苏和广东的1000个加油站几乎无法给壳牌、给带来什么盈利,但他们的徽标在消费者心中种下的种子却至关重要。一旦政策松动,一旦他们可以独立运营,一旦这些标志可以肆无忌惮在各地生根发芽,他们的品牌优势就立刻转变成压倒性的市场优势。

  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个角度认识品牌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的管理品牌、迅速提升品牌,我们的品牌就可能被强大的国外品牌所覆盖,甚至壳牌、们所殖民。今天,能够看到的是,不仅是油,并且,他们背后的中石油、中石化开始直接站出来, 能源企业的品牌传播开始从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拓展、过渡。

  客观地说,中国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才刚开始不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国能源企业在国内国外、上游下游同时开展竞争,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实为不易。而且,这种成绩的取得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建立在中国能源企业的牺牲之上:在维护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稳定方面,中国能源企业还担负相当大的责任。但与形势的要求相比,中国能源企业在品牌上的努力仍有欠缺之处。

  中国能源企业还处在简单的“品牌区分”或“品牌告知”阶段。一方面,企业的种种活动、广告、领导人发言没有整合在一起,形成足够合力;另一方面,企业总是在某些事件发生后被动接受媒体询问,而不是主动管理媒体,并借由媒体管理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

  然而,即使在“品牌区分”方面,中国能源企业依然有许多工作可做:首先,运用、拓展更多的传播手段。目前,广告、商业赞助构成了中国能源企业品牌塑造的主要工具,相应的公关活动和公关工作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壳牌的例子已经说明,公关,尤其是媒体关系管理对树立企业形象、传达企业信息起着更有力的作用。

  其次,将品牌定位清晰化。建立“品牌区分”就是建立一整套清晰的品牌定位,并将这种定位清晰的传递给消费者,这样消费者就易于在不同品牌之间做出区分和选择。

  另一方面,能源企业可以使企业形象的传播更加系统化。与国外公司或其它行业的先进分子相比,中国能源企业的形象广告往往单一孤立,缺乏系列性。这种单一的广告一般只是突出企业的名称,缺乏诸如业务的基本范畴、企业的重点、愿景等相关信息。这使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难以深入。通过系列广告,就可以将这些关键信息一一展开,企业形象也会显得更加饱满、充实。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发展将面临许多挑战。我国能源工业稳定发展应该从八个方面加强政策措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一是面临国内资源状况的挑战。我国能源资源结构极不合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缺乏,与未来需求发展趋势存在明显反差,人均能源不足,资源品质差,资源分布不均等也影响能源工业发展。

  二是面临国际能源环境的挑战。现在的国际能源资源相对于上个世纪后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各国更加重视能源问题,发达国家争夺世界能源资源的斗争更加激烈,争夺方式日趋多样化,发展中国家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也纷纷加入到争夺的行列。未来世界能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请记住我站域名/,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世界能源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

  三是面临国内石油安全的挑战。现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大搞世界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工业生产、汽车使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石油消费将大幅度增长,未来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继续增高。据有关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

  四是面临环境问题的挑战。受工业快速发展和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影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酸雨范围呈加快增加趋势,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明显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将更大。据EIA预测,20__年至202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

  20__年能源行业的IT采购规模达到155.21亿元人民币,比20__年增长16.4。能源行业依然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能源行业20__年IT投资的增长依然来自于电力行业,石业对能源行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明显,煤炭行业尽管20__年的投入比20__年有显著增长,但由于基数小,所以对整个能源行业增长的拉动不明显。

  据预测,20__年中国能源行业的IT投资规模为182.15亿元人民币,比20__年增长17.4,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__年尽管能源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能源各行业将会把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信息化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20__年,不同能源细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重点不同,综合来看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ERP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20__年能源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生产执行层面看,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生产管理控制系统,从管理层面来看,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从应用集成来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能源行业三个细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从能源细分行业的投资规模上看,20__年电力行业的IT投资规模已达到71亿元,在整个能源行业所占的比重最大,首次超过石油,石业20__年的IT投资规模为69.2亿元,位居第二,煤炭位于第三,但煤炭的投资规模与电力和石油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从20__年的情况看,电力、石油、煤炭20__年的IT投资规模分别为87.5亿元、76.65亿元和15.9亿元,其中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石业由于前几年大规模的建设已基本完成,所以20__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依然比较平缓。

  在能源各细分行业的一致努力下完美电竞,能源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尤其是20__下半年更为明显,但能源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20__年各类能源企业为了提高产量,节约成本,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3.20__年能源行业软件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硬件,软件应用在范围和深度上都有了明显变化

  20__年能源行业的IT投资仍以硬件为主,但软件的投入增长速度远高于硬件。随着能源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20__年能源行业硬件投入在总体投入中比重将逐渐减少,对软件和服务的投入在总体投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软件应用无论在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深度都有了明显变化。在20__年能源行业IT产品采购中,软件产品采购达到50.32亿元,在能源投资总体中的比重升为27.6,比20__年增长23.3。这也说明了更多的能源企业逐步由系统建设阶段向系统整合和业务整合阶段过渡。

  20__年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整合各个子系统和应用集成方向发展,业务与信息系统的结合程度逐步提高。第二就是向管控一体化方向发展,把生产控制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逐渐向深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住宅空调 能源 区域供热供冷(DHC) 冷热电联供(BCHP) 1 上海住宅建设的现状与前景

  上海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6.9%,而上海已达到88.3%,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在2000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上海的户籍人口为1321.63万人,而实际人口(加上常住外来人口)为1673.77万人。1999年,上海在世界十大城市中名列第六位(世界十大城市分别是:东京、墨西哥城、孟买、圣保罗、纽约、上海、拉各斯、洛杉矶、汉城、北京)。但上海在城市形态上有许多先天不足:

  (1) 2000年,上海总面积只有6340.5km2,不到北京市的零头(北京面积约16800km2),发展空间较小;

  (3)由于人口密度大,用排放密度、人均负荷和大气污染指数来衡量区域环境水平,上海排在全国各省市的最后一位。

  为如此高密度的城市居民解决住房问题成为历届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头等大事。上海曾经以其居民住房狭小而闻名全国。现在,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已经从1978年的4.2m2提高到2000年末的11.8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99年还只有3.62 m2,2001已经提高到5.5 m2,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居住条件的改善得益于经济的发展。上海经济近年一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2001年人均GDP已经达到4500美元。有经济学家按购买力平价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计算,1999年上海人均GDP为15516美元,明显高于中等收国家平均水平(8320美元)。因此,上海每年竣工的住宅面积一直保持在全国各城市之首,九五期间共建成住房7810 万m2。同时,住宅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住宅功能有了明显改善。

  上海市政府制定的住宅建设发展目标是:2005年人均居住面积13.8 m2,实现户均一套房;2015年人均居住面积18 m2,实现人均一间房;同时要有优越的居住环境(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和完善的功能,还要实现四化,即投资多元化、建设工业化、管理现代化和住宅生态化。房地产业将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在GDP中的贡献率将由4%~5%提高到10%左右。普通住宅将成为房地产业中的投资主体。

  (1)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缺,上海的住宅建设还将以三高(即高层、高密度、高容积率)集合式住宅为主。独立式住宅(俗称别墅)或联体住宅(town house)会有一定程度增长,以满足一部分富裕人群的需求。但任何时候都不会像美国那样成为住宅建设的主体。

  (2)随着居民经济收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住宅消费的重点将从硬件(装修和耐用消费品)消费转向软件(功能和环境品质)消费。上海的气候特点决定了仅靠自然能源不可能完全解决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因此,保障室内环境品质所需要的能耗(空调、通风、采暖、热水供应)将会迅速增长。

  (3)2000年上海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到17%,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77岁,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说明上海已经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 ,在研究住宅空调时,必须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另外,随着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新的自由职业的SOHO族和单向族的兴起,也是必须认线 上海住宅能耗的现状与前景

  住宅能耗,主要指运行能耗或终端能耗(end use energy)。 运行能耗中又可分为使用能耗和固有能耗(standby energy)两部分。

  图1中的横坐标表示需求,纵坐标表示能耗,余线称为服务曲线。很明显,需求越大或提供的服务越多,能耗就越大。提供服务的能耗就是使用能耗。如果我们能够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即减小服务曲线的斜率,使服务曲线更平坦,就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能耗)提供更多的服务。服务曲线并不是从原点出发。其起点与原点之间的距离即固有能耗。在建筑物里,固有能耗就是通过围护结构的冷热损失以及各种耗能以及各种耗能设备(如电脑、电视机等)的待机损失。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固有能耗,最好达到零损失。

  研究住宅能耗,也应从使用能耗和固有能耗两方面着手。在使用能耗中,占比例最大的当数空调耗电。目前上海住宅空调使用的能源百分之在是电力。而在电力空调中又以分体热泵型家用空调占绝对主导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0年上海每百户家庭拥有的空调器台数已经接近100台如图2所示。上海共有400万个家庭,就是说,按国家统计局数字,上海居民拥有400万台空调器,装机功率为350万kW。

  我们在2001年夏季动用80余名学生在上海780户家庭进行了一次随机意味着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国统局是抽样调查500个家庭的2000年数据):

  中国未来到底应该怎么办?进口。很多矿产都依赖进口,可是进口也有很多弊端。大家非常深刻的记得进口市场油价,1998年,石油处于低潮时期,那时候一桶不到10美元,可是从1999年,APEK石油部长之后达成简短协议,从这时候开始,油价一路攀升,虽然有一些小的振动、波动,但是总的趋势油价是上涨的,以至于到现在为止,油价每桶上涨70多美元。这7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在中东石油好开采的地方,储量比较丰富,油层比较浅,成本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低到几十美分,一美元都不到,成本平均2~3美元。可见,利润已经相当高了。

  按道理讲,在国际市场有供求决定价格的问题,但我们对国际市场价格的操纵能力是非常低的。近两年从进口的情况看,一方面国际市场铁矿价格涨幅非常大,海运的成本也非常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巴西、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是我国铁矿主要的进口国,巴西和澳大利亚的运费分别上涨190%、160%。我们有这么高的进口额度,是这么大的消费国,为什么控制不了市场?

  从卖方来讲。目前排在前三位的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已经控制世界铁矿石海运量70%以上,价格由他说了算,垄断的程度增加了供应方对价格的影响力。

  从买方市场来看。日本、欧洲的钢铁集团市场集中比较高,在海外开采也占到很大的份额。我们在海外开展走出国门去进行勘探开发,走出去比较早。我们曾经占到进口份额20%以上,可是由于进口量增加,外面的份额也降到20%以下,进口和份额相差是比较大的,我们在价格上基本没有什么控制力。

  独特的地理构造使北美洲地区的能源种类繁多,北美洲国家在能源储藏和消费概况方面差异巨大。

  北美洲的石油探明储量是2170亿桶,是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3.2%,储产比是41.7。美国拥有探明309亿桶的石油储量,其石油产量的涨幅连续三年在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中雄踞榜首。加拿大的石油储量是1752亿桶,占据北美洲地区总储量的80%,居世界第三位。墨西哥的石油储量相对较少,为114亿桶。

  北美洲天然气储量为108000亿立方米,是世界总储量的5.2%。美国2011年天然气产量达6513亿立方米,创下了历史最高的增长率。2011年底,加拿大的天然气储量为20000亿立方米,产量为1605亿立方米。墨西哥2011年的天然气产量为525亿立方米。

  截至2011年底,北美洲的煤炭储量是24.5088亿吨,是世界煤炭总储量的28.5%。北美洲煤炭储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美国的探明储量是23.7295亿吨,是世界煤炭储量最大的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煤碳资源蕴藏相对较小。

  美国2011年的水电装机容量约占该国电力产能的7.8%,据研究称,美国尚未开发的水力潜能相当于美国目前水电装机容量的15%。加拿大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河流和湖泊众多,这也使得该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水力发电国家,全国能源的60%都来自水力发电。墨西哥电力联邦委员会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新建四个水电站,所需资金达38亿美元,水电在墨西哥能源消费格局中居第二位。

  北美洲地区的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是此类能源利用水平最高的国家。2011年,美国的消费量是北美洲地区消费总量的80%,加拿大和墨西哥消费量相对较低。

  2011年,北美洲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为2773.4百万吨油当量,在世界各地区中能源消费量较高。北美洲的一次能源消费量是2.8亿吨油当量,是世界总消费量的22.6%。

  可以看出,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仍占据主要地位,一次能源仍然是消费的主体。在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量最大是石油。加拿大的主要消费能源为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石油和天然气在墨西哥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主要位置,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较低。

  关于国家间合作的概念,罗伯特·基欧汉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即合作是通过谈判或政策协调,使各个行为体的行动变得一致。国内常见的“国际能源合作”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政府、公司、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利益,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在美加墨三国之间的能源合作中,美国起主导作用。北美洲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主要通过三个层次实现,即国际层次、国家层次和次国家层次。

  由于墨西哥与美、加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自《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在能源工业方面,墨西哥保留其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采、提炼及基础石油化工业方面的垄断权,但非石油化工业将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墨西哥、加拿大的能源资源与美国互补,加强了墨西哥、加拿大的能源生产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能源技术向墨西哥转移,促进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E.F.舒尔茨曾指出:“能源是无可替代的,现代生活完全是架构于能源之上。”①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它们的国际利益不同,所执行的外交政策也不相同。2007年7月23日,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在加拿大西部城市维多利亚签署了一份能源合作协议,该协议旨在加强三国在北美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明显。早在2001年,美国国家燃气公司就与加拿大管道公司合作进行了天然气管道的商业开发。这条管道的起点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柯克沃尔,沿着南方的公路一直到达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北美洲地区是世界能源的主要消费地区之一,各国的能源蕴藏、生产与消费水平不同,但都面临着能源枯竭和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及生态保护问题。能源合作是解决能源枯竭问题和生态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必要选择。能源合作在稳定能源价格、促进技术创新和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仍需要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合作。

  [1]郑艳婷,徐丽刚.发达国家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历程及启示.资源科学,2012年10月第34期

  [3]许勤华.中国能源外交战略分析与思考.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2期

  [4][俄]斯·日兹宁.《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董秀丽.《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总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7]王能全.《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时事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近些年,在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各类推广政策的支持中,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渐渐进入快车道,产销规模连年攀升。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450.3万辆和2459.7万辆,较上年增长3.3%和4.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340470辆和331092辆,较上年均增长3倍多,占全部汽车产销量的份额分别达1.4%和1.33%,较2014年的0.33%和0.32%有爆发式提升。其中纯电动汽车实现产销量254630辆和247480辆,同比均增长4倍以上,依然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达到85835辆和83610辆,较上年均增加近2倍(见表1)。

  同时,产品结构方面,纯电动汽车一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力军,占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均在60%以上,2012年更是占到89%。从车辆用途来看,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占比呈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占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比例由60%提升至76%。乘用车占比的明显提升,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应用正逐步从公共服务领域向私人领域转变。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核心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首先车型更丰富,整车领域出现了物流车、各种电动工具车等,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车速超过140km/h;其次一些关键指标如续航里程、加速性能、能耗水平等明显进步,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近一倍,成本缩减一半;再次驱动电机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增强,从单个电机向动力总成集成发展,其中芯片集成设计、电子系统集成技术都有新进展,六氟磷酸锂、湿法隔膜等技术壁垒较高的电池材料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但也应该看到,与国外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如特斯拉的续航里程已超300公里,宝马i3采用了全新的模块化设计和碳纤维以使车身更加轻量化,部分高端车型搭载的辅助驾驶系统已实现在高速路全自动无人驾驶;日本燃料电池技术更加成熟,丰田燃料电池汽车已实现量产;韩国电池巨头LG在南京投产的动力电池已将成本控制在1.3/Ah。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尚小,但是近年来呈加快之势,尤其以自主品牌为代表的新能源客车整车出口表现较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国内主要客车厂商如比亚迪、宇通、金龙、安凯、福田等持续加大新能源客车研发力度,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批量出口,多次获得国际市场大订单。宇通、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更是将新能源客车打入了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如2015年8月比亚迪出口800台电动大巴到美国华盛顿州;10月完美电竞,宇通凭其新能源客车优势成为法国客车产品主要供应商之一。在加快产品出口的同时,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厂商也加快了海外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了国际市场开拓。相对于国外新能源客车产品,我国新能源客车具有较好的技术和性价比优势,这也为我国新能源客车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在全国近百个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中,排名前五的城市推广量占据大幅比重。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二、三、四线城市。造成此局面一方面缘于一线城市优惠的补贴政策及宽松的上牌条件;另外一线城市充电设施的配备、售后服务的提供更为完备。而二、三、四线城市居民所面对的空气污染尚不如一线城市那么严重,同时,价格方面相同配置的电动汽车明显高于燃油汽车,如果没有大幅补贴,消费者难以承受,加之充电桩问题和电动汽车自身的续航问题带来的不便,也很大程度阻碍这些地区电动汽车的推广。此外,北京、上海等城市对新能源汽车单独摇号或免牌照等政策,也对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成公用充电桩数目约4.9万个,车桩比近1:10,这一比例无法适应整车需求。此外,不少城市的公用充电桩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总体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下。一边大量用户排队等充电,耗时耗力,一边部分充电桩长时间闲置无人问津现象时常发生。部分城市的充电桩设置较早,未能及时更新和维护,不少已成为摆设。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充电设施的建设。如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用户自建充电桩,建设一个家用充电桩最高可给予2000美元抵税优惠,商业用户投资建设大型公用充电设施的,最高可给予5万美元抵税优惠。此外,各地区还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额外的优惠政策。如加利福尼亚州,除国家补贴以外,家庭用户自费安装一个240伏壁挂式充电桩还可享受750美元的地方补助。日本则由专业充电服务公司承接安装、经营和维修相关业务。由三菱、丰田、日产及本田4家汽车厂商携手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共同开办了充电服务公司(NCS),其主营业务就是充电桩相关工作。截止2015年,NCS公司在全国设置的充电桩已逾4万个,多于普通加油站的数量(3.4万个)。德国强调要抓紧出台国际标准,促进电动汽车在世界范围内无障碍推广,并规划到2017年和2020年,国内的充电点总量将分别达到50万和90万个,联邦政府还为此提供3600万欧元扶持资金。德国能源和水经济协会认为1:1.5的车桩比是合适的。据其调查,德国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其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

  除了整个产业的问题有待解决,具体到技术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差距,特别是动力电池技术。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可以说谁掌握了电池,谁就引领着电动汽车的未来。目前,美国有多个动力电池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从材料及再生能源等不同领域展开研究。韩国、日本在动力电池的研究上也比我国超前。其次,我国电池系统在集成能力、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正是这一技术上的欠缺导致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频频爆发,2015年几乎每月都出现过新能源汽车自燃或燃烧事故。所以我国迫切需要在动力电池的研发上加强基础创新。另外,在能耗水平、动力性能、加速时间、车辆操控的品质、舒适性等方面,国内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

  截止2015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近50万辆,领先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保有新能源汽车达500万辆,年产量达200万辆。但观察整个市场,产业热度虽然很好集中度却很低,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2011-2015年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公告目录数量分别为175款、272款、302款、614款和1858款,几乎每年都在以倍数递增。进入公告目录的产品虽多,车型也不少,但加总起来产量却仅有30多万辆,2014年甚至只有84900辆,对比之下,日产聆风累计销售20多万辆,特斯拉2015年全球销量也超过5万辆。如此低的产业集中度,一方面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压缩成本的难度。比如,每个车型的电池包不一样,针对各种车型,电池企业要开发众多产品,而且每个产品还不能形成规模。

  首先是激励政策缺乏顶层设计,不成体系,虽力度大却比较分散。比如,2016年上海新能源汽车相关补贴政策许久未出台,政策的空白导致许多新用户上不了牌照。又如,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骗补”事件也暴露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激励政策上的漏洞。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有关激励政策在顶层设计及连贯性上有待改进。其次是消费政策不适应发展需求。如税收方面,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税存在“购买环节重、使用环节轻”、“小排量重、大排量轻”的现状,这不仅引导传统汽车消费结构倾向于大排量化、高使用率,更削弱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固有的成本优势。以同款凯美瑞车型保有使用10年为例,在中国购买与使用环节的税收比约为2:1,而在美国该比例约为1:2,在日本则约为1:7。第三是使用政策方面。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有关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政策扶持体系。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实施绿色制造等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十三五”规划将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置于重要位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升电动车产业化水平,这都要求我们联合优势力量,进一步推动各类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构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合作创新平台,集中发力共同攻克关键技术。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支持。另一方面,加大研发人才培养,制定更好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措施,促进相关企业共谋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和内部良性竞争环境,促进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充电设施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先行者”,充电方便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们使用电动汽车的满意度,进而影响人们的购买决策。所以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应比电动汽车的发展适度提前,足够的基础设施是保证电动汽车正常运营,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我国要合理规划和扶持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相关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为推广新能源汽车打好基础。明确地方政府、居民、开发商、物业和电网企业等相关各方权责利,帮助落实住宅区和机关单位、公共场所及社会停车场等配备充电设施的需求。

  每一个产业发展初期,都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在消费政策方面,建议在适度调整原有汽车税收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免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对燃油汽车可依据全程排放数据开征环境税;在使用方面,未来需在全社会形成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良好氛围并推出更多实质性鼓励政策,例如,在上牌、路权等方面给予新能源汽车更多优待,包括扩大政府采购数额,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车使用量,加强政府引导和示范,对电动汽车充电实行优惠电价等。此外,还需完善并落实各种扶持政策,破除地方保护,打击“骗补”行为,建立切实有效的投资回报体系,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电池回收利用等相关服务领域。

  目前国内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城市运输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比其他种类的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相对成熟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为了进行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我国对纯电动汽车进行大力投资,在一些厂家及相关研究院的积极配合下,相关核心技术得到了大力发展,比如说驱动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动力蓄电池等核心部件。达到了产品与整车集成密切相关,汽车底盘电控技术逐渐完善、发展迅速,但是目前的开发举步维艰。

  发展纯电动汽车的主要困难就是充电问题、续航里程,最主要的就是充电基础设施及充电的时间问题。目前的一线城市的充电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依然是让消费者有很大地顾虑,人们还是处于一个观望阶段。2016年京沪高速建立了充电桩,周边地区的人们出行可以不再担忧续航里程,但是充电的时间又成为了一大难题。

  一般的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数都可以达到150公里,那么就拿150公里的续航里程数来说,完全满足城市上班一族的需求,但是仅仅在限号的一线城市里,这些纯电动汽车才有很大地用武之地。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如果买纯电动汽车的话,有些不愿意的原因为:其一,对高压漏电的安全性有所顾忌;其二,相关技术还没有成熟,比如说电池管理技术。

  在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中,排名前五的城市推广量占据大幅比重。造成此局面一方面缘于一线城市优惠的补贴政策及宽松的上牌条件;另外一线城市充电设施的配备、售后服务的提供更为完备。而三四线城市居民所面对的空气污染尚不如一线城市那么严重,同时,价格方面相同配置的电动汽车明显高于燃油汽车,如果没有大幅补贴,消费者难以承受,加之充电桩问题和电动汽车自身的续航问题带来的不便,也很大程度阻碍这些地区电动汽车的推广。

  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建成公用充电桩数目约7万个,车桩比近1:10,这一比例无法适应整车需求。所以这些都是纯电动汽车进行商业化运营所面临的极大具有挑战的问题。还有现在的纯电动汽车如果发生了问题,一般都得由厂家进行指导维修,所需维修时间大大增加完美电竞,所以专业的维修网点也必须得配套,那就需要统筹解决很多的问题,必须快马加鞭的进行改良。此外,不少城市的公用充电桩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总体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下。

  除了整个产业的问题有待解决,具体到技术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差距,特别是动力电池技术。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可以说谁掌握了电池,谁就引领着电动汽车的未来。就目前这种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如果我们不尽快突破一些核心技术,加上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一些电控系统技术上的差距,想要弯道超车是有很大的难度。到时候就成了咱们拿着原材料去换人家的技术,和之前的传统汽车工业毫无差别。所以应该在EMB系统、整车电子控制系统及三相驱动电机系统等作出突破性的进展。另外,在能耗水平、动力性能、加速时间、车辆操控的品质、舒适性等方面,国内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

  首先是激励政策缺乏顶层设计,不成体系,虽力度大却比较分散。比如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骗补”事件也暴露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激励政策上的漏洞。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有关激励政策在顶层设计及连贯性上有待改进。其次是消费政策不适应发展需求。如税收方面,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税存在“购买环节重、使用环节轻”、“小排量重、大排量轻”的现状,这不仅引导传统汽车消费结构倾向于大排量化、高使用率,更削弱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固有的成本优势。第三是使用政策方面。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有关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政策扶持体系。

  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是涵盖许多内容,需要投资的资金太大,而技术开发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在五年之内基本很难得到回报,所以一般的企业不会深入进行技术开发,但现如今国内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差不多都在各自为战,然而研发出来的车辆基本上都差不多一个样,毫无创新可言,这绝对是对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去组织相关的企业在新能源技术上达成共识,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按劳分配,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这件事情上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计划经济。

  充电设施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先行者,充电方便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们使用电动汽车的满意度,进而影响人们的购买决策。所以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应比电动汽车的发展适度提前,足够的基础设施是保证电动汽车正常运营,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我国要合理规划和扶持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相关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为推广新能源汽车打好基础。

  “十三五”规划将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置于重要位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升电动车产业化水平,这都要求我们联合优势力量,进一步推动各类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构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合作创新平台,集中发力共同攻克关键技术。

  每一个产业发展初期,都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在消费政策方面,建议在适度调整原有汽车税收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免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对燃油汽车可依据全程排放数据开征环境税;此外,还需完善并落实各种扶持政策,破除地方保护,打击“骗补”行为,建立切实有效的投资回报体系,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电池回收利用等相关服务领域。

  但总体上看,在以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虽说发展新能源汽车我们和发达国家是处于同一起跑线,我们的传统技g水平还是有限。但是通过国家的统一部署,我们也要意识到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道路基础设施、电力网络建设、城市充电站建设、电池核心技术等方面不断的完善,我相信虽说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困难重重,但也有很大地可能性进行弯道超车,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一个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时代即将到来。

  [1] 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3.1.

  煤炭行业作为能源基础性行业,其作用和地位不容质疑。国家为了力促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历史和现时的一些因素积淀,煤炭企业发展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煤炭企业正经过着历史性转化过程:即从“制度+控制”型转变成为“学习+激励”型。最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国际原油等替代性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煤炭行业的形势开始出现好转。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煤炭企业必须牢牢抓住时机、适时掀起企业变革、塑造新型企业文化,推动整个煤炭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

  煤矿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无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中国有比较优越的成矿条件,拥有种类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对煤矿资源的需求量也急剧上升。然而,在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的战略部署下,在过分看重经济增长数据的今天,资源和生态环境却成为了牺牲品。近年来因为煤矿资源的开发,导致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给矿区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已不再是简单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对煤矿资源和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深入分析煤矿资源开发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我国现有煤矿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经济、政治、管理等因素的作用。

  小煤矿各自为政,技术单一,难以形成规模采矿和规模经济,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偏低。由于这些小型煤矿企业缺少雄厚的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难以吸引高精尖的人才,因而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因为投资少、见效快、安全环保意识薄弱,在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暂时的繁荣之后留下的是千年的祸害,殃及子孙后代。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工农业技术水平、设备都比较落后,难以实现高水平的煤矿开采,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以追求短期效益,直接利益为主,重复建设过多,品牌意识不强,一哄而上,造成煤矿资源的低水平开发。。

  煤矿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应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利用与节约并举的原则,兼顾近前和远期的利益。基于煤矿资源属于一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更需要长远规划,充分利用别国的资源,取长补短,来保障国内矿产品的供应。

  规模较小的煤矿开发企业如果不能达到相应技术要求,其开发行为是在浪费资源。可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小型煤矿企业进行整合,提高生产规模。资源整合将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科学、合理、高效、集约化的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煤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有助于构筑现代企业机制,集中人、财、供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资源整合能有效遏制乱采滥挖、越界开采、非法转让煤矿产权等违法活动。

  技术创新既能有效改善煤矿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可谓一石二鸟。煤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实现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必须针对我国资源特点,借助于每个单元的技术创新和设备革新,通过引进国内外尖端技术和先进工艺,并经过适用性改造,或自主研发适用技术,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和终端应用产品。

  由于煤矿资源的自然属性,持续不断的开采终将导致资源的枯竭,这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背道而驰,积极努力地研究和寻找可替代的能源和资源已势在必行。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其一,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替代矿产资源;其二,开发利用新能源,比如核能等。

  煤炭工业的发展依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水开采就是在采煤活动中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对矿井水进行资源化利用,特别是陕西、甘肃、内蒙古以及山西等缺水地区要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减少对水资源破坏的透水事故的发生,将保水开采技术作为开采的重点。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充分利用采煤过程中岩层移动以及破坏对瓦斯的卸压作用提高瓦斯的抽采率,在煤层开采时形成采煤和抽采瓦斯2个完整的开采系统,即形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实践表明,一旦采掘活动引起岩层的移动,则会使渗透率很低煤层的渗透率增加数十倍,从而为瓦斯的运移和涌出创造条件,有利于瓦斯的抽采,而且抽采出的瓦斯作为一种洁净能源,被广泛地应用在工业各个领域。

  充填绿色开采技术为解决“三下”压煤问题、矸石山问题、地面沉降问题以及采空区瓦斯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充填开采是将煤矸石、粉煤灰以及河砂等充填材料用于充填采空区,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控制地面沉降与塌陷,同时还可以消耗地面的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降低对环境污染的采煤技术。

  煤炭的地下气化是将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地转化为可燃气体,而不用将其采出地面的绿色开采技术。该技术不仅减轻了矿工的劳动强度,而且降低了煤炭开采及煤炭燃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该技术还不够成熟,还存在可燃气体热值不高,气化燃烧产生的致癌物质苯和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等相关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相关问题,使煤炭气化技术日趋成熟。

  煤巷支护对于实现煤矿的高效产能发挥重要作用,减少矸石量,就需要以煤巷取代岩巷,同时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以高应力、快速成巷和软弱破碎围岩为特征动压巷道支护将成为研究的热点,需要研发各种高效的煤巷支护技术。在煤矿的采掘过程中,岩石巷道的开掘不可避免,就需要矸石的井下处理系统,通过沿空留巷和在条带煤柱内开掘矸石充填巷的方式实现无煤柱开采,从而实现煤矿

  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依赖能源的今天,煤矿资源的和谐开发,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煤矿资源和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加强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树立“和谐矿业”、“绿色矿业”观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通过科技创新,来营造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的产业环境完美电竞。中国煤矿资源开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1]秦江波,于冬梅,孙永波.中国矿产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11-12.

  [2]刘洪. 浅谈地质环境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

  随着人们对环保观念的加强,同时也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如何有效地选取清洁能源及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组织制冷、供热方式成为众多专业人士关心的话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目前在制冷供热中常采用的清洁能源形式有:(1)电能;这是目前的主要利用能源;(2)各种工业余、废热、太阳能、热电联产热及环境热(空气、江、河、湖、泊水中储存热能);(3)天燃气、石油等产生的燃烧热。

  从能源有效利用角度看,须遵循能量梯级利用原则,尽可能利用低品位的能源及各种可再生的能源制冷、供热。对于需要燃烧产生热能的情况则应先做功发电后再用余热制冷、供热即热电联产。因此上述的第二种能源方式无疑是最理想的,但受自身温度的限制需借助上述第一种或第三种能源方能加以充分利用。

  目前常用的制冷、供热方式可分为三类:(一)以氟立昂为冷媒的压缩式制冷;(二)锅炉供热、热电联产供热;(三)利用低品位能的空气源热泵及水源热泵、利用天燃气、废热的吸收式热泵。

  第一类的工作原理:以电能消耗驱动压缩机运转改变制冷剂的相变吸收室内热量降低室温。这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冷形式,此种方式在

  发展中存在两大隐患:(1)该方式将消耗大量电能,而从我国未来若干年的发展看,电能的供给量将不能满足需求,而制冷耗电量约占总耗电量的 30%;(2)氟立昂作为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将在 2030全部停止使用,因此必须尽快寻找新的制冷剂。

  第二类的工作原理:用电能或天燃气、石油的燃烧加热水来提高室温。这是冬季供热的主要方式。其中以天燃气为燃料最具有发展潜力,但这种方式的最大缺陷在于仅能供热不可制冷,并不能减轻夏季高峰期的用电量。

  第三类的工作原理:空气源热泵及水源热泵均为靠消耗高位能拖动低位能向高位的转化。吸收式空调机也是利用热泵原理工作的。由于这种方式既可制冷又可供热实现了一机两用,低位能在全年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所以近年来得到了广泛使用,也将是今后制冷、供热中的主导方式。

  影响热泵cop因素有:高低温热源温度及二者的差值。Cop随着低温源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随着高温源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低温源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超过了高温源温度的影响,因此尽可能选用较高的低温热源。对于兼有制冷与热泵功能的联合循环机,可同时向用户提供热水和冷水,能够获得最高的能量效果。

  人门往往认为cop高的热泵其能效比就高,其实对采用不同高位能源的热泵而言cop不具有可比性,因为电能、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均可作为低品位能向高品位转换的附加能量,但其价值不一样,电能通常由其它初级能源转变而来,转变中必然存在损失,即使cop值相同所消耗的初级能源也未必相同。为此提出热泵的能源利用率来评价热泵的节能结果。

  2.2.1 电能驱动热泵:设发电机发电效率为y1,输配电效率为y2,则这种热泵的能源利用率为:PER=cop*y1*y2。目前凝汽式火力发电站的发电效率y1=0.25~0.35,输配电效率y2=0.9,若取y1*y2=0.27,cop=3,则:PER=0.81。其能流过程见图(1)。

  2.2.2 内燃机驱动热泵:设内燃机的热机效率为y=0.37,热泵cop=3.0,则内燃机驱动热泵的能源利用率为:PER=cop*y=1.11。其能流过程见图(2)。

  通过以上运行比较,不难发现内燃机驱动热泵与电能驱动热泵相比具有能量利用优势。若用锅炉采暖一般中小型锅炉房的供热系统其能量利用率PER =0.5~0.7。因此热泵供暖能源利用方面总要优于锅炉。

  3 热泵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热泵供热量与建筑物耗热量间的矛盾:

  通过对性能系数cop的分析得知,低温热源的温度高低直接影响着热泵冬季供暖的效果及运行的可靠性。对建筑物而言采暖耗热量在建筑热工特性固定时仅取决于室内外温差的大小。不防把房间的传热过程近似为一维稳态传热,则建筑耗热量公式可表示为:

  上式中 Q—to关系在图(3)中表示一条直线)中的 AB线热泵循环近似于逆卡诺循环 令ε= 则:

  其中ε是tL(冷凝温度) 、tZ(蒸发温度)的函数,设tL不变,QZ仅与tZ有关则有以下方程: QZ= a+btZ

  另外蒸发器的制冷量与蒸发器自身的热性能参数有关,则有下式成立 QZ=M(to- tz)

  在交点处热泵供热量等与建筑耗热量,O点为平衡点。在平衡点左表示热泵供热不足,必须补充加热量。因此要充分考虑补充加热量后引起的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的增加,经济有效地选择平衡点。

  3.2.1 对空气热泵还应考虑室温过低时要解决空气源热泵的结霜和除霜问题。

  3.2.2在水源热泵中应充分考虑所用水源的温度及水源品质如:生活废水应考虑措施保证其清洁度及解决水的腐蚀;地下水应考虑水的回灌问题及考虑回灌后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1)热辐射表面积很大,与散热器采暖相比在达到同样供暖水平下,可大幅度降低表面温度,能充分利用各种废热及地下热源充分体现了热泵的节能效果。

  (2)由于热辐射表面积很大。辐射面温度为时即可达到室内空气为供暖效果,这样将可增加冬季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因为随着温度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将增加)避免了空气过于干燥下使用加湿器引起室内墙面结露的可能性。

  5.1 通过对各种清洁能源及使用方法的分析得出:利用热泵及地下热源的方法将是今后制冷供热中最具潜力的形式。

  5.2 引入一次能源利用率分析得出:内燃机驱动热泵与电能驱动热泵相比具用更大的结能效果。

  5.3 分析了性能系数与一次能源利用率的区别得出的大小决定能效比的大小。

  5.4 引入热泵平衡点的由来,如何经济有效地选择平衡点将最终决初投资与辅助加热器的投资。

  5.5 采用一户一机形式的热泵制冷供热与中央空调相比具有更大的节能效果。同时在此方式下采用辐射吊顶的方式将使温度与舒适完美的结合起来。

  摘要:迄今为止地热热泵已经应用了50余年(第一个地热热泵出现在美国),但是这项技术的市场渗透却仍然还在起步阶段,因为化石燃料和空气-空气热泵早已分别占据了室内供暖和室内供冷市场的统治地位。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瑞典、丹麦、挪威、法国和美国,大量的地热热泵已经是可运作了的,目前争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安装指导、质量管理和承包商证明。